当前位置: 首页 >专题栏目 >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

从两脚泥到小轿车,他们在奔小康路上幸福前行

“我记得小时候随大人进城,全程步行,往返一趟,需要一整天的时间,大都是早上顶着星星出门,晚上摸着夜路回家。如果再扛上大包小包的东西赶路,人几乎都要被累垮。”出生在盘山县陈家镇后鸭子厂村的69岁的陈素琴说。只要身体健康,没有走不去的地方,那是祖辈们的老话,也是陈素琴祖辈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。

20世纪70年代,陈素琴的父亲梦寐以求的就是想有一辆自行车。当时,购买自行车需要凭票,每年能分到票的人并不多,要是谁有幸得到一张票,就像得到宝贝似的。陈素琴记得当时父亲得到票的时候一直紧紧地把票攥在手里,高兴得一连几宿都睡不着。陈素琴的父亲大概攒了几个月的工资才买了一辆自行车,这在当时是十分令人羡慕的。后来,陈素琴有了自己的小家,她每天都是靠双腿满街走和肩膀挑着重重的扁担孵鹅,为了生活需要,她就托人买了一辆“永久”牌自行车。之后,她每天骑着这辆自行车走街串巷孵鹅才方便了一些。但因为村子是乡间土路,所以最害怕就是下雨,只一会儿的工夫,乡村道路便泥泞不堪,车轮上沾满了厚重的泥土,脚下湿滑,行走艰难,那种滋味十分难受,陈素琴对当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。

80年代,摩托车开始成为了人们新宠。陈素琴说:“我靠孵鹅也挣了些钱,就攒了大概有三四个月的钱买了一辆摩托车,当时骑着摩托车穿行于大街小巷孵鹅,感觉既方便又省力。”陈素琴说:“我记得大概是1992年,我们村子的道路逐渐都变成了沙石路,那时候就感觉政府和党的政策越来越好。到了2000年左右,我们村子的道路基本已经变成了黑色沥青路,两边道路也是绿树成荫,车辆进出村子也方便多了。”

那时候,陈素琴家经济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,就同时购买了三轮车和桑塔纳小轿车。陈素琴家里有大约十多亩地,她每天用三轮车装着下地需要的工具去田间,这比以前步行去地里又省时又省力,每天开着三轮车从家到田间心情都是愉悦的。陈素琴说:“我记得儿子第一次把桑塔纳小轿车开回家时,我摸摸这、摸摸那,还在驾驶室里按着喇叭,‘嘀’‘嗒’ 的声音响起,都让我觉得特别新鲜,心里高兴得不得了。因为我儿子工作需要常年开着桑塔纳小汽车城乡两头跑,有了轿车后真是既方便又快捷,我儿子即使从千里之外回家开着桑塔纳小轿车也就需要几个小时,想想家里没有车的时候和儿子常常是相隔两地,聚少离多。”

到了21世纪,小轿车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,私家车的档次也越来越高。陈素琴说:“我们家轿车都已经换三四回了,档次一次比一次好。想想以前出门办事只能靠双腿,去哪也不方便,现在出门办事想去哪去哪。现今我们的亲戚朋友家中,也都有了小轿车,有的家里还不止一辆。我们亲戚间相互走动,极为方便,闲暇之时,还经常相约去外地自驾游,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。”

从自行车、摩托车到今天的小汽车,人们可选择的出行工具越来越多,出行不再受天气影响,不再受距离限制。高效的出行方式缩短了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的距离,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距离,出行的变化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幸福和满足。

信息来源:盘锦发布
关闭 打印
上一篇: 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】杨宗泰告别“煤油灯”
下一篇: 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】“抱团”同闯增收路——重庆彭水“产业村长”的扶贫新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