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闭环机制+文化传承”焕发村规民约活力
在陆家镇任家村,村规民约不仅是白纸黑字的条文,更是驱动乡村善治的核心引擎。这座新晋“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”的标杆村庄,凭借3.9平方公里沃土上1520名村民共同践行的《任家村村规民约》,将民主法治与文明乡风深度融合。依托“村民评理说事点”,村党总支创新打造“说事—议事—办事—评事”闭环机制,让村规民约从文本转化为治理效能;更以清风池畔的议事实践、祖辈犁铧上的文化印记为纽带,将规约精神深植乡土血脉,探索出一条“闭环强执行、文化固认同”的特色路径,为水稻飘香、河蟹丰产、企业蓬勃的振兴画卷注入深沉的精神内核。
闭环管理 评理说事亭催生规约“执行力”
任家村深知,村规民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。借助2020年落成的市级示范“村民评理说事点”,村党总支汇聚了老党员、法律顾问等力量,打造了一条赋能村规民约的“闭环管理链”。
广开言路收集民意。评理说事亭常年开放,村民们可以随时就环境卫生、婚丧嫁娶、邻里纠纷等涉及村规民约的问题畅所欲言。老党员调解队积极走访,及时发现潜在矛盾。
集思广益商讨策略。对于复杂问题或规约适用的争议,组织相关各方、老党员、村干部及法律顾问在说事亭中进行“四方共议”。以村规民约为准则,融合情理法,共同商讨解决方案。
精准执行确保落实。决议形成后,由村干部或指定责任人限时落实。例如对违规堆放的杂物,依法清理并进行公示;对简化办理婚丧事宜的家庭,公开表扬并倡导。
评估成效巩固信任。事项处理结束后,邀请村民代表评估处理效果,并将典型案例在村务公告栏、微信群中展示。通过“身边事”验证“规约力”,实现了“矛盾不出村、问题不过夜”。
这一源自“枫桥经验”的本土化闭环管理,让村规民约不再是静止的文字,而成为动态的治理工具,有效解决了“规约执行难”的问题。
池畔犁铧 共铸规约“认同感”
任家村坚信,只有将规则植入文化基因,才能使之历久弥新。村“两委”舍弃了简单的说教,深耕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,实施了“物件叙事·故事传规”的文化涵养工程。
清风池畔话“公心”。池水澄澈映照人心。村干部常在池边组织议事,借景喻理,“咱村规就像这池水,要大家共同维护才得清澈。邻里纠纷各退一步,环境整治人人出力,清风自来!”将“睦邻友善、共建共享”的规约要义,融入村民熟悉的议事场景。
犁铧光泽映“勤俭”。展柜中祖先磨亮的犁铧,无声地传达着“勤劳节俭”的真谛。老人们现场讲述:“这光泽是汗水浇灌的、岁月磨砺的,节省下来的就是赚到的!”
新风故事化“民风”。在村里移风易俗的课堂上,不拘泥于条文,而是以真实案例讲述,“新媳妇主动退还彩礼创业、村民简办丧事将节省下来的款项捐出修缮池边护栏、返乡青年受‘勤勉’精神感召,用新技术带动水稻增收……”通过乡音俚语,见证着村规民约滋养下的和美乡风。通过将规约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乡土记忆,任家村成功地将外在的约束转化为村民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,形成了“日用而不觉”的文明自觉。
多元宣传 线上线下共绘文明“同心圆”
为了提高规约的知晓率,任家村构建了全方位的宣传网络。
线下宣传立体化。在评理说事亭悬挂完整的规约文本及闭环流程图;在村文化广场设置主题展板,图文并茂地解读条款;法治长廊定期更新以案释规的海报。
线上传播精准化。通过村微信群推送“评理说事微案例”短视频,由老党员亲自讲解:“按照规约,老张家堆放的柴火挡住了路,我们说事亭是这样调解的……”真实场景让规约变得生动起来。
活动载体融合化。结合“家风课堂”“民族团结月”等活动,将规约的核心要义编成三句半、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,使宣传深入人心。
善治成效 规约之“根”深植文明沃土
《任家村村规民约》的深入实践,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:近三年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超过98%,红白事平均支出下降40%,环境整治的参与率达到了95%,村容村貌持续引领全镇。村民们感叹说:“评理说事亭让规矩‘管用’,老故事让道理‘入心’!”这份内化于心的规约自觉,成为任家村连续获得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“辽宁省文明村镇”“全国文明村镇”称号的核心竞争力,也为陆家镇文明示范带注入了最深厚的善治底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