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规民约“约”出全省文明村
在友谊村,村规民约“约”出来的不仅是整洁的环境、淳朴的民风,更是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和省级文明村的闪亮招牌。作为拥有朝鲜族屯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庄,友谊村以村规民约为重要抓手,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乡村治理,通过凝聚共识、激发活力、涵养新风,成功获评“全省文明村”,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文明建设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。
“群众事群众议”,村规民约凝聚治理同心圆。友谊村的村规民约绝非一纸空文,而是村民共同的“生活指南”。村党支部坚持“群众事、群众定”,围绕环境整治、移风易俗、邻里互助等热点,广泛征集民意,将村民最关心、最迫切的需求化为“垃圾入桶不落地”“红白喜事不攀比”“车辆停放要整齐”“家庭和睦讲孝道”等通俗易懂、朗朗上口的条款。“这些规矩都是我们自己商量出来的,管用!”村民们对此深有感触。这些接地气、易执行的约定,构建起村民自治的“文明框架”,饱含民主温度,凝聚着各族群众的共同意愿。如今,“大摆酒席少了,邻里互助多了,人情味更浓了”成为村里的普遍心声。
“线上+线下”齐发力,润物无声筑牢共同体根基。为使村规民约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友谊村创新“线上+线下”宣传模式。通过入户走访、志愿服务、乡村大喇叭、村民微信群、村规民约宣传栏等多渠道,深入浅出地宣讲党的民族政策、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进步故事。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条款和身边榜样,引导各族群众从“观看者、倾听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、践行者”。在共同遵守村规、整治环境、开展文化活动、维护乡村和谐的过程中,“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”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,凝聚起各民族共居共学、共建共享、共事共乐的强大合力。
依“规”而治,以“约”促行,“石榴籽”紧抱团。村党支部依托民族特色优势,深入开展“党群共同致富”活动;村委会积极组织文艺演出、读书分享等文化活动,搭建起民族沟通的金桥;村民践行村规民约倡导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,旗帜鲜明反对赌博和封建迷信,利用闲暇学习文化知识、农业技术,提升素养。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共同守护美好家园的行动中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友谊村以村规民约为纽带,成功将民族团结的“软实力”转化为乡村治理和文明创建的“硬支撑”,“全省文明村”的荣誉正是其治理有效、乡风文明、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。这朵由村规民约与民族团结共同浇灌的“幸福之花”,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团结奋进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