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专题栏目 >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

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】勤英“三板斧” 劈开山窝窝

50岁的张勤英当了6年村支书,时间不算长,却在豫西新安县的山窝窝里闯下三个名头——“倔”支书、“乖”支书、“好”支书。

新安县石井镇山沃村距县城近50公里,6年前,山沃村还叫“山窝村”,群山环抱,道路难行,吃水困难,全村320余户人家中近六分之一是贫困户,是个名副其实的穷山窝。

2014年10月,张勤英当选山窝村党支部书记,她和村民商议,甩掉“山窝”,改名“山沃”,取“沃土”之意。

当选后的第一次群众会上,张勤英向大家许下三个诺言:修通村组路;解决坡池岭上的用水难;申报省级传统村落。村民议论纷纷:“走了20多年河滩路,从古到今吃雨水,落后咋能变先进?”

张勤英理解乡亲们的疑问。20多年间,她长期和老公在外做生意,自家事业蒸蒸日上,但山窝窝里的衣食住行和山外边的差距却越来越大。

“20多年前,一山之隔的龙潭沟村比我们村落后10年,如今,人家背靠龙潭峡景区发展迅速,反超我们10多年。”张勤英也盼着新气象,但村庄发展没起色,年轻人不断往外跑,山窝窝越来越萧条。

2014年,山窝村被定为贫困村。49岁的村干部张牛套说:“我们担心再过十几年,村庄就被淘汰了。”

乡亲们既对张勤英寄予厚望,又心怀忐忑,生意场上的能人能不能当好村庄“带头人”?

决定回村前,张勤英也心怀顾虑,家里生意需要帮手,女儿上高中需要陪伴,父亲高龄需要照顾。但面对党员群众的劝说,面对父老乡亲的心意,她决定“拼一把”。

历史上,山窝村是沟通山西、河南的商道节点。但时至2014年,这里却成为新安县少有的未通硬化路的村庄。

修路,成为头等大事。头一年,张勤英争取项目并垫付资金30万元硬化了通村的出行路。后几年,她又陆续争取资金,修通了连接龙潭峡景区和黛眉山景区的发展路,硬化了沟通村组的便民路。

村民们心明眼亮,“第一板斧”挥下,立竿见影,大家对她的信心更足了。

张勤英还与人合作投资380余万元在村里建了毛绒玩具厂,成为山沃村首个招商引资项目,解决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。她还履行承诺,为坡池岭上的两个村民组铺设了供水管道,结束了村民守着水窖吃雨水的历史。

“第二板斧”照样劈在实处、痛处。坡池岭上的村民念着张勤英的好,硬要给她送牌匾,虽被劝阻,但信任却根深蒂固。

前两“板斧”奠根基,第三“板斧”谋长远。依托村里保存较好的古道、歇马栏店、商铺、染坊,2015年,在张勤英带动下,村干部凑钱编制了规划,申请为河南省传统村落。如今,正筹备申请国家传统村落。“我们村的出路就是发展旅游。”张勤英说,修路连接景区,申请传统村落,都是为发展旅游做准备。

“自豪的事太多,辛酸的事也太多。”2017年,张勤英检查出乳腺癌,入院治疗后,医嘱要减轻压力。“村里人既心疼她,又舍不得她卸任。”80多岁的陈渭川、李秀英夫妇念着她的好,带着中药到村委会看望她。张勤英也憋着一股劲儿,村里刚起步,当了支书,就要干好。于是,村“两委”换届选举时,又选出个村主任,帮原本“一肩挑”的张勤英分担压力。

就这样,短短数年,张勤英实现了当初许下的诺言,连续5年都是镇里的优秀党支部书记,山沃村也于2018年脱贫。干部、群众佩服她的“倔劲儿”,称她为“倔”支书。

张勤英辈分小,村里留守老人又多,大事小情少不得找她帮忙。见到张勤英,老人不叫姓名,也不称支书,而是喊上一声“乖”,这既是对晚辈的亲昵,也是对支书的肯定。“她回村当干部,其实也在替外出的年轻人尽孝心。”新安县民政局驻山沃村第一书记张晓斌说。

6年时间,“倔”支书出了力,“乖”支书尽了心,山沃村大变样,路平了,水通了,环境美了,产业冒头了,村民盼着在“好”支书带领下,村庄越来越好。


新华社记者  韩朝阳

信息来源:盘锦发布
关闭 打印
上一篇: 房越住越大 幸福“宅”心里
下一篇: 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】“脱贫重生”杨金枝:昔日贫困户 今朝扶贫人...